北京8月20日電 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援非醫療人員足跡遍布非洲50多個國家和地區,救治數以億計非洲患者,為非洲培訓數以萬計醫務人員。其中,北京市自1968年開始承擔援幾內亞醫療隊任務,至今已累計向幾內亞派出醫療隊27批共661人次。
今天,記者從北京市衛生健康委了解到,自2017年9月至今,10名幾內亞醫務人員順利完成在北京的2年學習任務,于19日晚離京回國。
幾內亞醫務人員來京進修2年
據介紹,北京的援非醫療隊因在幫助受援國在抗擊埃博拉疫情方面作出的突出貢獻而獲得聯合國2015年度“南南合作獎”。“南南合作獎”慈善活動共募集了400萬元善款。在國家衛生健康委的支持下,北京市衛生健康委精心設計項目,由南南國際慈善基金會、海南成美慈善基金會具體將善款用于兩個方面:一是資助10名幾內亞醫務人員來京進修2年;二是支持在抗擊埃博拉疫情中表現優秀的援外醫療隊員赴境外進修學習3個月。
自2017年9月起,10名幾內亞醫務人員來到北京,開始在北京語言大學和首都醫科大學的學習。他們第一年在北京語言大學學習中文,全部取得了HSK4級證書;第二年在首都醫科大學及其附屬教學醫院接受醫學臨床專科和管理進修培養,課程包括醫學漢語和臨床溝通,衛生政策和醫院管理、公共衛生疾病預防和傳染病管理,中國傳統醫醫學和針灸,包括查房、學術活動、手術觀摩等臨床專業培訓(含主修專業、輔修專業、急診和ICU),健康衛生社會實踐、傳統文化體驗等,以提升在各自專業的技術水平和管理理念。
積極探索創新援外醫療方式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幾內亞醫務人員來華進修項目總結評價研究項目報告,北京市依托優勢的醫療和教育資源,積極探索創新援外醫療方式,從幾內亞衛生事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出發,從中幾友好醫院未來發展出發,從為幾內亞培養專科醫學衛生人才骨干、培育重點學科、提高醫療服務能力為切入點,開展了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實踐,為后續開展中非衛生人才合作項目提供了良好的參考借鑒。
來自幾內亞中幾友好醫院的科恩是一名重癥監護室醫生。他表示,在宣武醫院的急診、呼吸、心臟、神經外科、神經內科的監護室以及透析室學習了九個月的時間,參加各監護室每天的早交班、査房、病歷討論等,學會了多種重癥監護技術,比如呼吸機使用、血漿置換技術、心肺復蘇技術、氣管插管技術、血液透析等,“我有信心并相信,這些技術可以在回國后應用于我的醫院,我也會組織一些培訓,幫助提高我院的護理質量。”
“這里的病人很多,我學習到很多新技術。”幾內亞拉貝地區醫院全科醫生班古拉稱,此次來中國學習,是第一到中國,不僅學習了漢語,也更加了解中國。他表示,通過首都醫科大學的學習以及在安貞醫院的實習,掌握了許多新本領,“回國以后,我將可以為患者提供更好的診療服務。”
“近年來通過中國的援助,幾內亞的醫療設備不斷完善,醫療水平也有了明顯的提升。中幾友好醫院醫生卡馬拉表示,來中國近兩年的時間里,自己從語言能力、醫療技術、健康理念及醫院管理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收獲,返回幾內亞后,他將把在中國學到的知識運用到中幾友好醫院的醫療和建設上。“希望未來有越來越多的機會來中國學習。”
自2017年9月至今兩年時間里,10名幾內亞醫務人員在北京學習。北京市衛生健康委供圖
為中幾友好醫院建設提供人才保障
北京市衛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表示,北京市自1968年開始承擔援幾內亞醫療隊任務,至今已有51年歷史,累計向幾內亞派出醫療隊27批共661人次。北京市衛生健康委不斷創新援外醫療工作模式。2018年,經國務院批準,北京市衛生健康委開始承擔中非友好醫院建設試點項目,為中幾友好醫院設計了神經醫學中心、遠程醫學平臺、血液透析中心、幾內亞醫務人員來華培訓、幾內亞傳染病監測能力提升和中幾友好醫院合作發展評價六大項目。其中,幾內亞醫務人員來華培訓項目是之前項目的延續和升華。根據幾方需求和援外工作實際,北京市衛生健康委設計了2周至3個月不同周期醫院管理培訓班和專業技術培訓班,使培訓更加精準地貼近援外工作實際和幾方實際需求,為中幾友好醫院未來建設提供人才保障。
據悉,赴境外進修學習3個月的北京市10名優秀援外醫療隊員也分享了他們抗擊埃博拉疫情和赴境外進修的經歷,并表示將積極投身援外醫療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