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6日,上海陽光醫藥采購網發布公告,公開即將啟動的首批高值醫用耗材集采,即冠脈支架采購明細。
就在一個月前,國務院召開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座談會。會議明確提出,在深化藥品集采的成果后,醫用耗材也將實施集中采購,重點破解標準不一、分類不清等問題。集采最快今年11月確定最終結果,并于2020年1月實施中選產品使用。
靴子落地,引來各方關注。波士頓咨詢公司(BCG)曾預測,2020年中國醫療器械市場將突破7000億元。興業證券也在一份研報中指出,醫療器械集采將帶來兩個變化,其一,相關耗材價格降低;其二,國產耗材替代國外產品的進程加速。
興業證券的預判,是基于藥品集采的結果導向。大健康板塊,細分行業復雜,若簡單區分,可分為藥品、醫療器械、服務等三大內容。藥品經過多年集采洗禮,變革逐漸穩固成各個階段性成果,如國內藥廠異軍突起、國內創新藥研發實力漸長,醫療器械可引以借鑒。
而所謂高值醫用耗材,目前率先面向進入體內的醫用器械,本輪首批的品種為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冠脈支架。不過,考慮到藥品集采也是循序而進、擴大采購范圍的過程,未來不排除體外醫用器械進入集采名單。
集采的蝴蝶扇動翅膀,帶來的效應深遠且漫長。藥品集采開展多年,落標的上市公司通常當日股價暴跌,中標者則大漲,進而對上市公司的經營方向、資本運作產生連環改變。藥品的今天,可能是醫療器械的明天。
誰會吃到第一塊蛋糕
到目前為止,A股上市的醫療器械概念股多達85家,但其中不少上市公司的器械板塊占比非常小。因此,剔除非醫療器械為主營產品的上市公司,實際數量并不多。
這其中,邁瑞醫療、新產業、樂普醫療、金域醫學、歐普康視、大博醫療、英科醫療、魚躍醫療、迪安診斷為佼佼者。
截至今年9月30日,邁瑞醫療(300760.SZ)總市值高達4230.6億元,遙遙領先其他同行。第二梯隊以400億元—700億元為區間,新產業(300832.SZ)、樂普醫療(300003.SZ)、金域醫學(603882.SH)依次排列。第三梯隊以200億元—400億元為區間,歐普康視(300595.SZ)、大博醫療(002901.SZ)、英科醫療(300677.SZ)、魚躍醫療(002223.SZ)、迪安診斷(300244.SZ)等位列其中。
盡管第二、第三梯隊的各家上市公司,市值遠不如主營藥品的企業,但不排除醫療器械集采開展后,誕生一個甚至多個市值千億的公司。
根據公開名單,首輪冠脈支架集采,國內上市公司包括樂普醫療、微創醫療(00853.HK)。其中,樂普醫療在今年9月國務院召開的座談會上,還曾代表醫療器械企業發言。
根據海通證券的一份研報,藥品集采單一品種中標,單品年銷售額可達2億元-3億元,醫療器械可作為參考。今年上半年,樂普醫療實現營業收入42.38億元,心血管產品(如冠脈支架)帶來6.78億元收入,同比下降25.41%。港股上市的微創醫療,今年上半年營業收入21.72億元,心血管產品5.91億元。
這兩家吃螃蟹的上市公司,在首批冠脈支架集采后,銷售規模有望大幅提升,進而或帶動資本進場,推動市值朝千億關口邁進。截至今年9月30日,樂普醫療、微創醫療的總市值分別為608.32億元、487.8億元。
而如果未來醫療器械集采進一步擴大范圍,向體外器械敞開大門,甚至附加值不高的檢測試劑、保健設備能有所獲益,那么惠及到的上市公司就更多。
按此分類,邁瑞醫療、新產業、大博醫療、魚躍醫療的主營產品,如呼吸機、注射泵、監護儀、CT機等,可歸為體外器械范疇。金域醫學、迪安診斷主營產品為檢測試劑,歐普康視的產品為矯正視力眼鏡,屬于保健設備。
研發決定未來
醫療器械集采后,食藥監局會要求國產醫療器械的產品質量看齊進口產品。這些年食藥監局加大質量檢查,在2019年,就進行過四輪醫療器械產品質量核查。
不過,根據四輪核查報告,不少主營醫療器械的上市公司,在各個環節的把控上,存在明顯問題。魚躍醫療、港股上市的啟明器械(02500.HK)等先后被點名,核查報告顯示,兩家上市公司的生產管理、質量控制等方面存在缺陷,均被要求限期整改。
對此,《投資者網》就整改是否到位、未來如何保證產品質量等問題,以電話和郵件方式向魚躍醫療求證,對方表示,證券事務代表會檢查郵件,但魚躍醫療一直未予回復。
參考藥品集采的階段性成果,上市公司的費用結構也將發生大幅度變化。醫療器械企業內部,過去是輕研發、重銷售的思路。因為行業產品同質化程度高,業績主要依靠銷售團隊的推廣能力,因此銷售費用遠高于研發費用;集采推廣后,產品質量看齊進口產品,將倒逼上市公司重視研發,甚至花重金開發創新醫療器械。
換言之,哪家研發費用支出越大,意味著創新能力越走在前列,越有機會成為頭部企業。本次疫情,被視為患者福音的ECMO呼吸機,幾乎全部依賴德國進口,中外技術差距之大,顯而易見,但也機遇無限。
根據Wind統計,醫療器械上市公司的研發費用普遍不高。截至今年上半年,研發費用超過億元的僅有6家。同期邁瑞醫療以9.03億元高居榜首,微創醫療、樂普醫療、魚躍醫療也各自達到5.15億元、2.97億元、1.82億元。
令人意外的是,一向被視為技術含量不高的檢測領域,金域醫學、迪安診斷等兩家企業也非常重視研發。今年上半年,金域醫學、迪安診斷的研發費用分別為1.79億元、1.25億元,超出很多主營呼吸機的上市公司。
對此,《投資者網》就市場與研發前景等問題,向金域醫學求證,對方表示,“國內檢測市場正加速創新變革與整合轉型,醫學檢測領域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公司加大醫檢技術創新和診斷信息賦能,努力成為國際知名企業。”
銷售模式將巨變
過去不被重視的研發將成為新的掘金風向標,但另一邊,過去沉淀大量成本的銷售費用,卻要迎來巨變。
集采招標醫療器械產品,代表著醫院會按照要求,批量采購中標企業的器械。在過去,醫院買哪家公司的器械,決定權在醫生手里,因此行業存在大量行賄行為。集采落地,將沉重打擊帶金銷售。
根據中國裁判文書網信息,大博醫療兩名經銷商曾多次向福建石獅市醫院的骨科醫生行賄,共計金額366.73萬元,最終經銷商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無獨有偶,該網站還公告,主營矯正視力眼鏡的歐普康視,其經銷商也曾行賄,對象為湖北荊州市婦幼保健院眼科醫生。
行賄之風,行業屢禁不絕。對此,《投資者網》就公司內部是否對帶金銷售行為進行整頓,分別致電大博醫療、歐普康視求證。
大博醫療表示近期董秘出差無法回復,歐普康視則表示:“公司在和經銷商的供貨協議里明確要求合法經營,如發生違法行為將解除供貨合同。公司在每年的經銷商會議上也舉行合法經營方面的培訓。公司后續將繼續加強這方面的培訓和督導。由于公司增加了不少營銷服務終端,營銷費用有所增加,與銷量的增長一致,屬于合理范圍。公司的直銷比例處于增長態勢,這個趨勢預計會保持下去。”
兩起案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經銷商向醫生行賄。醫療器械上市公司的銷售模式,分為直銷與經銷兩種,因為開拓市場難度較大,所以很多交易由經銷商貢獻。2017年至2019年,微創醫療從經銷商獲得收入分別為1.9億元、2.76億元、3.93億元,占營收比重達89%、89.6%、87.1%。
采用經銷商渠道,好處在于減少銷售費用開支,但對消費者而言,產品價格因存在中間商被抬高,甚至上市公司也時常與經銷商發生糾紛。經銷商,已經成了醫療器械企業的痛點。
以樂普醫療為例,旗下主營診斷試劑的控股子公司——樂普診斷先后被廣州、武漢等2家經銷商告上法庭。對此,《投資者網》就樂普診斷是否會改變銷售模式向樂普醫療求證,對方表示,目前公司處于靜默期,暫不回復。
大博醫療則在今年半年報表示,由于公司在福建、陜西等地采取產品直接配送,即取消經銷商環節,因此市場開發成本增加,銷售費用提升至1.39億元,同比增加25.22%。
一旦醫療器械集采規模化鋪開,參考藥品上市公司的銷售模式變化,經銷商可能會逐漸消失,高企的銷售費用也會降低。這是因為醫院與醫療器械企業,在集采大會通過中標確立訂單,不需要中間環節,但到了那時,上市公司的銷售團隊的規模甚至存在的必要性,可能都會被重新考量。
收購浪潮的前車
收購,成了醫療器械上市公司這些年做大規模的風向標。樂普醫療、微創醫療、魚躍醫療等企業,先后在海內外尋找標的,展開外延式擴張。
該擴張最明顯的效益,就是公司規模迅速壯大,營業收入迅速提升。據Wind統計,前些年熱衷收購的樂普醫療、微創醫療、魚躍醫療,今年上半年的營收分別為42.38億元、21.72億元、34.21億元。
而未來醫療器械集采若擴大品種范圍,因為器械產品的研發需要相當長周期,收購將成為重要的捷徑。上市公司收購標的,把標的主營產品報送相關部門審批,通過后納入醫保,再競標集采。這個時候,收購和集采將成為中型企業彎道超車的機遇。
不過,能否消化收購標的,如是否帶來實際效益、收購產生的負債能否不影響企業正常運營,也擺在醫療器械上市公司面前。
這個時候,凈利潤與商譽等兩項財務指標結合比對,是考察上市公司收購成果的一個窗口。
據Wind統計,今年上半年樂普醫療、微創醫療、魚躍醫療等實現凈利潤11.4億元、-4.64億元、11.19億元,各自商譽為27.42億元、11.42億元、8.37億元。
對比數據發現,除了魚躍醫療的商譽小于凈利潤,樂普醫療與微創醫療的這兩項數據形成倒掛。樂普醫療前些年大舉買買買,還進入藥品領域收購浙江新東港藥業;今年上半年,浙江新東港藥業收入同比降低15.5%,但樂普醫療未對該標的商譽進行減值。
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微創醫療。微創醫療近幾年進行海外收購,但今年上半年,其海外收入同比下降12%,導致微創醫療的凈利潤出現虧損。
對此,《投資者網》就收購標的質量、商譽是否會減值等問題,向樂普醫療、微創醫療求證,但對方一直未予置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