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kkikk">
    <xmp id="kkikk"><optgroup id="kkikk"></optgroup>
  • <xmp id="kkikk">
    <xmp id="kkikk"><nav id="kkikk"></nav>
  • <nav id="kkikk"></nav>
    <nav id="kkikk"><code id="kkikk"></code></nav>
    <xmp id="kkikk"><nav id="kkikk"></nav><xmp id="kkikk">
    <xmp id="kkikk"><nav id="kkikk"></nav>
  • 醫療新聞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醫療新聞 >

    155類國產醫療器械“全軍覆沒”,三甲醫院采購真有”貓膩“?

    發布時間:2020-08-21 文章來源:未知 瀏覽人數:
    2020年8月4日,廣州醫科大學公示一份進口醫療設備采購清單,引發軒然大波。
     
      原因在于清單中對155個醫療設備品種的評價均為,“國內同類產品達不到性能要求”,意味著這155個同類國產設備“全軍覆沒”。
     
      “我從業十多年也是第一次看到這種情況,大規模的千篇一律地駁斥國產貨,幾乎把60%的產品都否定了。所以這次在行業里引發軒然大波,我覺得它把國產醫療設備幾十年的努力都給抹殺了。”一位先后供職于國際、國內企業的醫療器械銷售人員對《財經》記者說。
     
      由于這份采購清單涉及品種范圍頗廣,也牽連諸多大三甲醫院。廣州醫科大學共有7家直屬附屬醫院,鐘南山院士所在的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也在其中。
     
      一位藥監系統人員則對《財經》記者指出,這樣的大三甲醫院提出采購要求一定會有清晰的標準和明確的臨床需求,不同的使用環境和不同的競標者都對結果有影響,不能根據結果就揣測背后有什么貓膩。
     
      目前清單已被廣州醫科大學采購中心官網刪除,該采購中心工作人員婉拒《財經》記者采訪,表示“學校正在按照相關程序處理”。
     
      為保護國產企業,國內設立了進口醫療設備采購清單制度,只有經過專家論證、主管部門審批、被列入清單后的進口產品,公立醫院才可以采購。
     
      盡管如此,進口醫療器械在市場上仍占據絕對優勢。廣東省財政廳統計,國產自主品牌的醫療器械產品占省內使用單位配置的比例約14%。
     
      此次這份清單之所以引發眾怒,還在于155類產品“國內同類產品達不到性能要求”的評價,踩中了努力多年的國產企業的敏感神經,從而引發了對標準設定是否合理、采購背后是否存在利益輸送的猜疑。
    國產器械被“打臉”
      多位業內人士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國產醫療器械和進口比是有差距,但155個品種全都不達標,略有“偏頗”。
     
      在廣州醫科大學此次的采購清單中,也不乏一些已經成為市場主力的國產設備。就連這些供職于醫療器械大廠的員工們也在好奇,廣州醫科大學為何給出“國內同類產品達不到性能要求”的評價。
     
      呼吸機、監護儀,在新冠肺炎疫情中需求猛增。7月中旬,國內廠商邁瑞醫療(300760.SZ)在最近一次投資者關系活動中稱,國際市場方面,從3月起一直是抗疫產品的發貨高峰期,并且至今仍未看到疫情的拐點。邁瑞的呼吸機和部分型號監護儀仍然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
     
      “最諷刺的是,這次疫情期間,歐美都在用中國的呼吸機。歐洲最好的醫院有一半的監護儀是邁瑞的,但是(這份清單)馬上打臉打得‘啪啪響’。”上述醫療器械銷售人員說。
     
      在廣州醫科大學的采購清單上,呼吸機、監護儀都被列為國內同類產品達不到性能要求。其中,監護類設備不滿足三甲醫院科研需求,采購進口的呼吸機是為了提高救治成功率。
     
      同樣經過專家論證,在4月廣東省中山市公布的進口醫療設備采購清單中,專家對重癥監護和手術室專用的監護儀,與急救便攜式的呼吸機的意見均為:國產設備與進口設備在性能、質量和售后無明顯差異,允許兩者競爭。
     
      干燥箱,被一些從業者視為具有國產優勢。在此次的采購清單里,干燥箱用于一般老化和烘培試驗、蛋白質和淀粉的消化、藥物代謝,以及玻璃器皿的干燥。技術并不復雜,國產干燥箱品牌早已有很多了。一位曾經接觸過這一行的人士稱,多年前國產干燥箱就已能拿出手了。
     
      新媒體平臺“器械之家”的負責人石云指出,如心電、消毒、院感、體外診斷領域(IVD)、呼吸類產品,國產質量都沒有問題,有些性價比甚至高于進口的,“就像買一個普通的冰箱你可能真的不需要買進口的”。
     
      一位原影像科醫生也告訴《財經》記者,“國產影像設備,用于臨床診斷和治療是完全沒有問題的,比如CT和鉬靶機,有的國產價格比進口少一半,在臨床診斷也是夠用的。”
     
      “以CT為例,16排、64排這種縣醫院用的東西,包括三甲醫院用的128排CT,其實配件都是同一家的,比如球管全世界都是用美國的。如果不追求科研目的,國產與進口在參數、功能上已經齊平。”中國醫藥物資協會醫療器械分會秘書長陳紅彥對《財經》記者說。
     
    專家組論證受質疑
      “我們覺得可能不是很合適出來說話”,一些國內知名的大型醫療器械廠商認為,清單爭議頗多,卻選擇不予置評。
     
      廣州醫科大學此次發布的已經是今年第二批進口醫療設備采購清單。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財經》記者:“這不是我們一家醫院,是整個附屬醫院系統的采購,品種比較集中。”
     
      為了能夠減少各醫院重復申請、提高效率、降低評審費用,廣州醫科大學采購中心統一為各附屬醫院組織了進口設備采購的論證,“統一論證、統一發文、統一使用”,幾家醫院共享一份進口產品清單,最終出現了這批155個品種的“大清單”。
     
      不過,根據廣州市政府采購平臺上發布的招標信息來看,仍會以各醫院為獨立主體,公開招標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廣州醫科大學對155個產品的論證,是由一個5人專家組組成,包括1位法務,4位技術專家。
     
      上述原影像科醫生覺得這很離奇,“沒有哪個專家可以熟悉這么多的專業領域。”
     
      “其中一位是廣東一個高校門診部的老師,坦率地說,相當于是一個學校校醫院的人,這就相當于讓小學老師批研究生入學考試的考卷。”上述醫療器械銷售人員說。
     
      廣州醫科大學并沒有公布此次專家論證的全部細節。可以對比參考的是,在中山市衛健委組織的進口醫療器械論證中,對134個設備進行論證,有7位技術專家,覆蓋醫學工程學、影像學、泌尿外科、醫院管理、檢驗、生殖、神經病的不同領域。
     
      即便是進口設備更優,專家也會采用更委婉的表達方式。中山市的專家論證中,對39個品種的評價為:進口設備較國產設備性能優秀、功能豐富、質量穩定且售后完善,建議進口。
     
      這其中就包括醫用直線加速器,X射線血管造影系統等,它們也在廣州醫科大學此次采購清單之列。
     
      “醫院肯定不會自己隨便劃定一個范圍,招標采購信息都必須掛網公示,上級審批,各方監督,非常謹慎。”一位二級公立醫院副院長對《財經》記者說。
     
      由于專家論證公示是醫院正式招標前的最后一環,因此也成為外界提出質疑的好時機。尤其對于后來追上的國產醫療器械企業,有了自己的產品后,會面臨這樣一個現實:進口產品占比已經很高,國產很難進入市場。
     
      如何撕開這個口子,每個企業有不同的方式。有國內器械企業曾采取的辦法是,主動去質疑一些醫院的進口論證公示,以此逐漸打開國產產品的銷量。
     
    醫院為何這樣做?
      為提高醫院的國產大型醫療設備占有率,7月,廣東省財政廳在公開回復中強調,省級進口產品清單,每年都要重新專家論證,一旦有國內產品達到參數要求,就將被移出清單。
     
      進口醫療設備采購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四川省財政廳《2018—2019年度省級政府采購進口產品清單》,允許采購進口產品的醫療設備從上一年度的93種縮減到39種,一次性減少54種。
     
      其中有15類醫療設備全部要求“用于臨床工作的,應使用國內產品;三級甲等醫院用于大型復雜手術、科研的,允許采購進口產品”。而在此之前只要求“二甲(含)以下醫院(或單位)應使用國內產品,二甲以上醫院(或單位)允許采購進口產品”。
     
      浙江省也計劃單獨為國產設備配置編制規劃,為醫院配置國產大型醫用設備預留充足規劃數量。
     
      公立醫院需要更充分的理由采購進口設備。“國內同類產品達不到性能要求,這有可能是總代理商替醫院寫材料的時候,找不到合適理由搞的。”一位國產醫療器械企業員工猜測。
     
      也有進口醫療器械企業員工認為,“155個品種都用同一個理由,可能只是工作人員偷懶而已,不能代表醫院的真實理由。其實表中財政資金采購的產品,國產設備的水平確實略欠缺,但自籌資金的產品主要看醫院的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采購主體中,確實有一個目標——廣州呼吸中心,早在建設之初,投資20億元的廣州呼吸中心的目標就是成為國際科技龍頭。7月8日,國家衛健委公布,以中日友好醫院為主體設置國家呼吸醫學中心、以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為主體設置國家呼吸醫學中心(廣東),共同構成國家呼吸醫學中心。
     
      曾是醫療器械代理商的石云,也從行業內了解到,廣州醫科大學旗下可能有一個新院區正在建設。
     
      此次廣州醫科大學的采購清單中,有15種設備明確標注是為已經建設大半的呼吸中心采購。就包括監護類設備、呼吸機、除顫監護儀等。
     
      如果是追求高精尖,陳紅彥認為,可以理解這些專家給出的評價,“尤其是高端設備,像這樣的大三甲必須更領先,比其他醫院能夠更早看出來,或是診斷疑難雜癥”。
     
      不過,在公示的清單中,即便是呼吸中心,也沒有表示全部采購進口設備。如除顫監護儀、電動危重病床的介紹中指出,國內產品沒能滿足三甲醫院對于危重病人護理要求,申請擴大至可以選擇進口產品。
     
      “由于合規要求,進口醫療器械的回扣空間要低得多。”上述進口醫療器械企業員工認為,這不會是左右醫療機構選擇的主要原因。
     
      利潤空間確實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醫院最終的選擇。“廣東的情況比較特殊,是中國醫療設備成交價最高的地方。”上述醫療器械銷售人員介紹,同樣的產品,在廣東的出售價可以達到其他地區的1.5倍,“經銷商代理采購非常盛行,決定醫院采購的不是性能、價格。在廣東第一要素是這個項目里,經銷商利潤的絕對值有多大”。
     
      上述醫療器械銷售人員也明白這里的利益驅動,“大家更愿意做最賺錢的那個生意。因為國產的設備本身就是替代,它的終端成交價就比進口的便宜,所以利潤的絕對值趕不上進口的,因為進口產品總價高,就好比在機場賣農夫山泉,就算標價10元也趕不一瓶依云的價格。如果利潤率低于30%,廣東的經銷商根本不會碰。”
     
      面對來自市場、技術等各方面的挑戰,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發展報告(醫療器械藍皮書)主編耿鴻武對《財經》記者指出,“國內醫療器械首先是提高產品的質量,其次是積極技術創新,第三是樹立和打造品牌。電視、手機行業近些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是醫療器械行業學習的榜樣。”
    www.882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