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氣漫漫,陰雨霏霏。剛經歷了瓢潑大雨的云南省怒江州色德村,水汽無法及時散去,仿佛人間仙境,但淅淅瀝瀝的雨水使得鄉村道路泥濘不堪。不過,色德村醫務室門前卻早已聚集了不少村民,他們一大早就從家里出發,最早的五點多就已帶著家里的老人小孩走了1個多小時的山路趕到這里。
一切都是因為昨晚突如其來的喜訊——武警聯合醫療隊進村巡診。村衛生室前,幾個裝滿藥品的醫療箱在村委會后的醫務室一字排開,幾名軍醫和村干部一道搬運器材、擺放桌子,有條不紊地做著巡診前的準備。
是買趴(軍人)把黨的陽光播灑到色德,托起了色德明天的希望! ” 回顧山村發展建設的歷程,談起部隊帶給貧困山村的幫助,色德村村民們的臉上寫滿感激之情。
千里送溫暖,深入云南貧困山區送醫巡診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主席扶貧開發重要戰略思想,積極參與打贏“三區三州”暨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戰,根據武警部隊部署,上海總隊跨區與云南總隊共同幫扶云南省怒江州色德村、迪慶州念里米村、西雙版納州河邊寨村民小組3個深度貧困村。
色德村是全國深度貧困村,因深處山林,交通閉塞。怒江州駐村扶貧工作隊祝隊長告訴記者,色德村村民大多數為傈僳族,是從原始社會末期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直過民族,村民常年以原始農業和打獵為生,“三塊石頭圍火塘,屋里同住牛和羊”,曾是貧困傈僳族村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怒江州駐村工作隊祝隊長告訴記者,面對昂貴的醫療費用,加上閉塞的交通環境,不少生病的村民往往選擇“小病小養、大病放挺”,甚至有的則“病急亂投醫”,偏聽偏信,甚至借錢去買所謂祖傳偏方,反倒耽誤了病情。今天來就診的有許多留守老人,家里年輕人出去打工,老人們不識字,加上山路崎嶇難行,雖曾想到縣城看,但也是一拖再拖,聽說今天有醫生到村里來,都想讓大城市的醫生看下自己多年的病情。
“今天霧氣太大,本以為他們無法如期抵達。”看到醫療隊如期抵達,懸在祝隊長心里的石頭總算落了地。他十分清楚,對于深山里的村民來講,能夠得到一次專業的就診意味著很多,但醫療隊這一路趕來也著實不易。
8月29日23時許,醫療隊從怒江州保山機場來到怒江州支隊機關,第二天一早他們就帶上器材藥品奔赴色德村。大雨過后,霧氣慢慢,道路上伸手不見五指,本就顛簸的山路變得泥濘不堪。一路上,他們心里十分著急,巡診時間緊任務重,早一分到達就能多看一名病人,決不能讓村民們白白等待!
8月30日10時,巡診開始,醫療隊的所有人第一時間就進入工作狀態,有條不紊地忙碌著,有的為村民測血壓、做B超,有的為村民檢查傷口、詢問傷情,有的為村民開處方、配藥品……幾名村干部也沒閑著,因村里大多數村民不會使用漢語,他們分別在各科室充當著臨時翻譯,有的老人第一次做B超、心電圖,有的對藥品的服用要求不甚清楚,他們都耐心地做好引導和解釋。
上海總隊醫院急診科于從軍主任,有著多年的臨床醫療經驗,是總隊首屈一指的老軍醫,此次作為扶貧醫療隊的主治醫師來到山村,一路上看到山區艱苦的環境讓他感觸頗深,更覺肩上責任重大。巡診中,他耐心詢問病情,一遍遍反復強調注意事項,直到看完最后一名患者,他才放下心來。
長時間的路途奔波和連續高強度的就診,讓于從軍疲憊不堪,但看著村民樸素而欣喜的笑容,他感到一切的辛苦和努力都沒有白費。巡診結束,醫療隊婉拒了村民們的一再挽留,整理裝備打道回府,下一站他們又要到另一個大山深處迪慶藏族自治州念里米村開展醫療服務。
對他們來講,醫療扶貧才剛剛開始。下一步,兩個總隊將持續開展醫療扶貧活動,計劃總隊聯合醫療隊每半年,屬地支隊衛生隊每季度進村巡診,確保醫療扶貧取得實效。
脫貧工作進入攻堅期,一刻不能懈怠
怒江州色德村和迪慶州念里米村,地處三江并流地帶、碧羅雪山深處,峽谷聳立,道路險峻,坡陡彎急,雨季泥石流頻發,時至今日,還有部分村民小組未通公路;全村97%以上面積是高山峽谷,幾乎沒一塊平地,“看天一線天,看地一條溝”“有天無地,有山無田,有人無路”是這兩個村的真實寫照。
色德村和念里米村都是傈僳族群眾聚集區,許多村民是既不懂漢語、不識漢字也看不懂傈僳族文字的“雙文盲”,住的是千支腳落地的“杈杈房”,竹篾為墻,上覆茅草,千瘡百孔,難避風雨。美麗與貧困從沒有如此深度交織。在歷史、自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下,風光秀麗的色德村和念里米貧困發生率卻分別高達77%和50%,是云南乃至全國脫貧攻堅的“上甘嶺”,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難中之難。
8月26日上午,總隊扶貧工作隊驅車來到色德村,映入眼簾的是一所迥然不同的景象,黃色亮麗的安居房取代了土坯危房,生機盎然的蘋果、櫻桃園覆蓋了原有的荒涼,而在村中心屹立著的是風格新穎的武警“八一”愛民學校……夜晚,街邊矗立著的一盞盞太陽能路燈,照耀著村民的歸途,仿佛也昭示著邊境山區明亮的未來。
2017年底,上海總隊受領跨區協作幫扶任務,與云南總隊一道定點幫扶色德、念里米和河邊寨3個貧困村。為找準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突破口,武警總隊主要領導多次深入貧困村逐村進行調研,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留下了進村入戶、調查研究、脫貧幫困的深深足跡,為支持、推進特色產業發展規劃提供了第一手資料。深入調研論證后,武警總隊結合貧困村實際,分別制定3年計劃,因地制宜提出醫療扶貧、智力扶貧、設施扶貧、產業扶貧、文化扶貧、黨建扶貧的“六位一體”扶貧思路,重點幫扶貧困村組織建設、特色產業、環境整治、教育醫療、就業創業等項目。
扶貧任務開始以來,武警上海總隊先后投入1800萬余元,重點圍繞結對黨建共建、扶持特色產業、開展助學興教、改善人居環境、提升醫療水平、設立助學基金、助力就業創業等項目開展精準扶貧,先后為村委會新建“黨員之家”,發展烏天麻、茶葉、蜜源植物種植和中華蜂養殖,援建村民文化廣場、農村書屋,掛牌成立武警“八一”愛民學校,通過一項項實際行動將組織的關懷送到困難群眾的心坎上。
現如今,河邊寨村于2018年底實現脫貧;念里米村80戶278人實現脫貧,貧困發生率自原來的62.5%降至22.6%;其中最為貧困的色德村,在產業增收、人居環境、素質提升等方面有了較大改變,先后有42戶216人順利脫貧。
“脫貧致富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一個也不能掉隊。”談及下步脫貧工作,上海總隊保衛處處長梅玉彬說到,脫貧工作進入攻堅期,一刻也不能懈怠,下步總隊將緊盯群眾期盼,立足部隊所能,在黨建引領、教育扶智和醫療巡診方面持續用力,一鼓作氣如期打贏脫貧攻堅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