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輔助醫生診療、云平臺構建分級診療網絡、大數據助力疾病風險預測……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時代,醫療被賦予了更多智慧內涵。
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圍繞教育、醫療、養老等迫切民生需求,加快人工智能創新應用,為公眾提供個性化、多元化、高品質服務。
在國家政策和技術的共同驅動之下,基于全民健康信息化和健康醫療大數據的智慧醫療體系正在形成,跨空間、跨部門的醫療數據融合應用雛形初現。
以技術手段化解醫療痛點,是智慧醫療的終極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平安智慧城市·智慧醫療(以下簡稱平安智慧醫療)、阿里健康、春雨醫生、好大夫在線、丁香醫生等重量級選手悉數登場,共同進入傳統醫療變革的深水區。
特別的“助手”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眼科主任王敏最近看門診時都會帶著一個特別的“助手”——一臺裝載了OCT智能眼部篩查系統的儀器。
“OCT智能眼部篩查系統是業界第一款將OCT眼底檢查和AI病灶篩查無縫結合的人工智能影像篩查系統。從開始OCT檢查到患者掃碼獲得智能篩查報告,整個過程可以在三分鐘內完成。”王敏說,該系統在圖像質量評價、病灶檢測、急迫性判斷3項輔助醫療任務中的樣本準確率分別達99.2%、98.6%、96.7%。
這套系統由平安智慧醫療與美國光視Optovue深度合作,基于深度學習技術,將AI和眼科專業影像技術結合,可智能檢測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和老年性黃斑變性。
在2019年5月剛剛舉辦的2019數字中國峰會上,該產品就曾亮相。在展館面向公眾開放的前12個小時里,113名觀眾現場體驗,約21人被查出疑似視網膜病變。看到如此高的疑似比例后,專家們進行了后臺查驗報告,發現好幾例智能篩查報告竟然是難以發現的小病灶。
“包括OTC檢測在內的AI智能影像技術對推動醫療水平提升和幫助患者康復具有重要價值。”王敏表示。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病理科主任王堅對此也深有同感。
他和同事們每天要面對成百上千的病理切片。“精準的病理診斷是實現腫瘤精準治療的關鍵。”王堅說,希望借助平安智慧醫療構建病理質控AI云平臺,建立數字化病理質控標準,并在此基礎上開發婦科細胞學AI,助力宮頸癌篩查。
“我們的定位是做最專業的醫生助手,以早期腫瘤篩查為切入點,逐漸拓展到疾病管理全生命周期的診前、診中和診后,從而提高醫生的工作效率。”平安智慧城市聯席總經理兼首席戰略官高孟軒表示。
賦能分級診療
三甲醫院常常人滿為患,好醫生一號難求,這幾乎是令每一位患者頭疼的問題。
國家衛生健康委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80%的醫療資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30%集中在大醫院。每年到大醫院就診的人群,有80%左右患有在基層醫院即可解決的常見病、多發病。因此,分級診療是實現醫療資源優化配置的有效途徑。
然而,因為患者對基層醫療水平的不信任,分級診療的推行并不順利。
高孟軒認為,基層醫院普遍面臨“三缺”問題:缺輔助科室醫生,如放射科醫生;缺經驗豐富的醫生,導致業務能力相對較弱;缺高新技術、先進設備,限制了診療水平。
為解決這一痛點,平安智慧醫療與三甲醫院合作,以“智慧”輸出為基層醫院賦能。
2018年末的“全科智能醫療輔助決策系統”大賽中,配備了平安智慧醫療AI輔助決策系統(AskBob)的社區醫生團隊,以86.2比51.5的大比分優勢戰勝了使用“傳統管理辦法”的社區醫生團隊。
平安智慧醫療智能輔助診療技術負責人胡崗介紹,“全科智能醫療輔助決策系統”是以AI技術為基礎,結合國家指南和專家臨床經驗,能夠自動評估房顫患者的卒中風險,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用藥方案,并且動態跟蹤患者隨訪情況的AI輔助診療工具。
除此以外,它也能夠幫助社區醫生快速甄別與房顫相關的急重癥患者,并與上級醫院醫生聯動、轉診,形成動態、立體、智能的管理新模式。
不僅僅是針對心臟房顫,平安智慧醫療的輔助診療體系基于集成了數百萬醫學概念、千萬醫學關系、覆蓋上千萬醫學數據的核心醫療知識圖譜,通過與全球領先的醫學健康企業、知名三甲醫院等合作,歷經智能診斷、檢驗檢查、出具風險報告以及智能影像篩查等環節,已開發出覆蓋數千種疾病的診斷治療模型及包括房顫在內的近百種常見病的用藥推薦模型。
大數據共享與責任
2018年9月發布的《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標準、安全和服務管理辦法(試行)》,明確由國家衛生健康委負責建立健康醫療大數據開放共享機制。
業內人士認為,健康醫療大數據開放共享機制的建立,將有助于解決當前數據開發利用的關鍵問題,加速智慧醫療時代到來。
平安智慧醫療智能疾病風險預測系統正是基于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機器學習技術而建成。
該系統從大量的特征中挖掘疾病風險因子,覆蓋了心腦血管、糖尿病、呼吸系統疾病等30種慢性病及其并發癥的預測模型,從350多萬體檢及電子病歷數據中自動篩選疾病風險因素,采用機器學習方法建立智能疾病預測模型。
據高孟軒介紹,目前,平安智慧城市·智慧醫療已與重慶、深圳等城市合作進行傳染病的趨勢預測,可以提前一周預測發病趨勢,目前預測的準確率在90%以上。
平安醫療AI平臺總經理、平安醫療信息安全研究所所長謝震中介紹,雖然國家層面非常鼓勵互聯網醫療和大數據,但在醫療開放的同時,也要考慮到患者的安全和隱私的保護。
在“2018智能醫療質量與患者安全高峰論壇”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安全所網絡安全部副主任鄭威曾表示,就全國范圍來看,2017~2018年度551起數據泄露事件,有60%出自醫療行業,包括患者敏感信息、處方信息、醫療研究成果等內容被泄露。
“醫療大數據時代,患者信息安全和患者信息共享之間的矛盾,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隨著醫療大數據的采集、加工和應用,數據泄露的情況時有發生,進而危及患者的個人隱私。”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副院長王育說。
王育介紹,仁濟醫院正在與平安智慧醫療合作,嘗試用區塊鏈技術開展醫聯體電子病例共享平臺建設,利用區塊鏈的高安全性杜絕信息泄露。
打造生態圈
2019年3月28日,平安智慧醫療正式推出中文醫療知識圖譜,集成數百萬醫學概念、千萬醫學關系、千萬醫學證據,覆蓋核心醫學概念,實現了醫療生態圈內全方位知識數據的聚合。
有專家指出,盡管當前智慧醫療市場欣欣向榮,但醫療AI的商業化運營還為時尚早,能夠跑通商業閉環的模式鳳毛麟角。
高孟軒介紹說,平安智慧城市的醫療AI平臺是一個開放式的生態平臺,可以對接醫院、衛生平臺、影像廠商、系統集成商、金融企業、保險公司等,實現醫療AI生態模式閉環,開展各種商業模式的運營。
目前,平安在醫療AI領域深度布局,已構建了完整的服務模式,即患者、服務提供商、支付方之間的閉環。
比如,對于患者,基于平安好醫生的患者入口,由平安智慧醫療提供一體化醫療服務解決方案,可以實現智能健康監測、精準健康管理、基層醫生輔助診療、在線用藥推薦及線下醫療服務協調,提升患者在各個環節的就醫體驗。
對于服務提供方,平安智慧醫療醫院、診所、第三方檢測中心和藥店,依托其端到端的智能醫療管理平臺,能更好地提供分級診療、專科轉診,提升醫療服務水平。
支付方面,通過與政府、醫療機構等的數據聯動,借助平安醫保科技,可以有效提升醫保和商保的運作效率,并助力醫保快速進入數字化,實現醫保記錄全流程可追溯。
而通過醫療生態圈共享的醫療大數據及AI機器學習技術,平安還可以實現對人群的健康風險畫像,開發個人智能疾病風險預測模型。
據了解,平安智慧醫療正在與國家衛生健康委、工信部、科技部以及多個省市的醫療行政主管單位、全國知名三甲醫院開展緊密合作,為政府、醫療機構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